地质与资源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地质与资源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访问统计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0年 9卷 4期
刊出日期 2000-12-31

区域地质与成矿作用
矿床地球化学
国外贵金属地质
区域地质与成矿作用
193 赵利青, 陈祥, 周红, 李秀梅
南秦岭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金龙山金矿带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毒砂研究
金龙山金矿是产于南秦岭镇安-旬阳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细碎屑岩-碳酸盐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主要载金矿物毒砂、黄铁矿,粒度多为10~100 μm,约为次显微状金颗粒直径的1000倍左右.黄铁矿为含砷黄铁矿,并常作为原生沉积成因草莓状、球菌状黄铁矿的增生环带,因而常规方法无法分离出原生沉积成因黄铁矿与热液阶段黄铁矿、毒砂.用于单矿物化学分析、同位素、热电性测定的黄铁矿样品多为热液改造后多阶段黄铁矿的混合样品,毒砂的含金性比黄铁矿更好.成岩期黄铁矿无砷或砷很低,金矿成矿阶段黄铁矿亏硫,毒砂亏砷.金、砷最大可能是含矿热液带入的,成岩期黄铁矿可能提供了部分硫.黄铁矿的热电系数范围较大,空穴导型、电子导型均有,以空穴型为主.矿带内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呈多垛状产出,但主要集中于6‰~17‰之间.铅同位素反映了造山带特征,与汞锑矿石的铅同位素相近,金锑成矿与深大断裂的活动有关.
2000 Vol. 9 (4): 193-199 [摘要] ( 24 ) [HTML 1KB] [ PDF 303KB] ( 123 )
200 鲍庆忠, 王宏, 沙德铭, 胡秀军
新疆和静县大山口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与穆龙套金矿床对比
大山口金矿区赋矿地层为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大山口组含碳细碎屑岩建造,赋矿构造为大山口韧性剪切带.矿区总体构造线走向NWW向,总体构造格架为大山口断裂和可肯达板断裂两个断裂所夹持的乌兰赛尔-大山口韧性剪切带,该剪切带宽度2~3 km,长度大于100 km;矿区内长度大于1.7 km,强剪切带宽度300~500m.韧性剪切带宏观上表现为强烈的片理化带、S-C组构、b型褶皱、构造透镜体发育,石英细脉表现为肠状褶曲.剪切带主要由糜棱岩和糜棱岩化岩石组成.大山口金矿床即产于该韧性剪切带内,由石英大脉-网脉及其边部的蚀变糜棱岩构成金矿石,金矿体几乎无一例外地均产于大山口韧性剪切带内.矿区内未见有大的侵入岩体出露,但是有较多的闪长岩、英安斑岩岩脉侵入于韧性剪切带内.将矿床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穆龙套金矿床进行了对比,并参考了穆龙套金矿区超深钻新资料.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基本相同,应属于同一个金矿类型,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我们认为,在大山口金矿区,除应进一步加强区域上金矿成矿条件的勘查与研究外,应注意深部成矿的勘查与研究,以期解决大山口金矿床地表金矿化"只见星星、没有月亮"的困境.
2000 Vol. 9 (4): 200-205 [摘要] ( 23 ) [HTML 1KB] [ PDF 270KB] ( 168 )
206 张振强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北部地区花岗岩特征与金矿化的关系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北训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砂金矿产资源,已探明中小型砂金矿床数十个,砂金矿中金主要来源于该区花岗岩.在野外工作及室内研究基础上,从岩石学、岩石化学、锶同位素、稀士元素等方面,对两种成因的花岗岩即深熔成因(I)型和陆壳改造成因(S)型的金成矿地质条件进行研究,认为"S"型花岗岩因交代重熔金丰度较高的基底岩石(板岩、片岩等)而使其金含量大大提高,是本区砂金矿床的主要金源体."S"型花岗岩的人工重砂中金粒的出现说明一部分金以自然金的形式存在。今后本区应注重在"S"型花岗岩发育的地区寻找原生金矿及砂金矿.
2000 Vol. 9 (4): 206-210 [摘要] ( 15 ) [HTML 1KB] [ PDF 274KB] ( 148 )
矿床地球化学
211 赵爱林
金矿床成矿时代研究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对金矿床测年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有诸如对金矿床成矿时代认识存在的差异及测试方法本身具有局限性的问题.应当重新理解金成矿时代的概念,注重新的测年方法的使用,尽可能开展多元同位素体系测年工作.
2000 Vol. 9 (4): 211-213,219 [摘要] ( 19 ) [HTML 1KB] [ PDF 185KB] ( 131 )
214 姚玉增, 金成洙, 孙宝亮, 王建国
河北省大营子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河北省大营子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为:成矿流体属Na+-K+-Ca2+-Mg2+-F--Cl-型;盐度为中低等;成矿温度为280℃;成矿压力约为74.7 MPa;成矿深度约为地下3 km.属中温中深成热液矿床.矿床形成于中性-弱碱性且丰对还原条件下;成矿流体为混合来源,为先期岩浆热液叠加了后期地下热卤水所致.
2000 Vol. 9 (4): 214-219 [摘要] ( 27 ) [HTML 1KB] [ PDF 320KB] ( 122 )
220 赵传冬
贵州西部铂、钯背景值及对找寻铂、钯矿的启示
文中计算出贵州西部水系沉积物的铂、钯背景值分别为2.46×10-9、1.60×10-9,岩石铂、钯背景值为1.04×10-9、0.7×10-9.据贵州西部各类岩石的铂、钯平均含量,指出贵州西部为一富含铂、钯的地球化学块体,并预测在该地球化学块体内可望找到新类型的铂、钯矿床.
2000 Vol. 9 (4): 220-222 [摘要] ( 23 ) [HTML 1KB] [ PDF 154KB] ( 144 )
223 王可勇, 姚书振, 吕新彪
国内外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亦称为"卡林"型金矿床,是60年代初期发现的一种热液金矿新类型,广泛分布于美国西部、我国西南部及秦岭地区,是目前国内外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本文从其概念、形成地质背景、层控性及矿源层、矿物组合及金的赋存状态、成矿模式及热液成矿机制等方面,概述了当前对该类金矿床研究和认识现状,并就其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000 Vol. 9 (4): 223-228 [摘要] ( 18 ) [HTML 1KB] [ PDF 390KB] ( 170 )
229 贾伟光, 吴英杰
特大型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特大型银矿床在资源占有量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使之已经成为近年来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从已知的国内外特大型银矿床入手,在成矿时间、空间以及成矿特征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特大型银矿床的主要成矿地质特征、矿床类型划分方案及在我国的找矿方向.概括如下:(1)已知特大型银矿床均分布于环太平洋成矿带内,主要受控于中生代、新生代的火山岩带和裂谷带之中,多数矿床与中酸性-酸性岩浆活动有关;(2)特大型银矿床以成矿系列为主要线索,划分为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矽卡岩型和5元素型;(3)中国在中新生代火山岩及裂谷发育地区,如大兴安岭-太行山带等,具有特大型银矿床的成矿潜力.
2000 Vol. 9 (4): 229-234 [摘要] ( 20 ) [HTML 1KB] [ PDF 257KB] ( 183 )
国外贵金属地质
235 李景春, 徐庆国, 庞庆邦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地质矿产概况
老挝地质矿产调查程度很低,目前对地质构造特征和矿产资源情况只了解其大概.其境内总体上为古生代和中生代褶皱,仅在西北部可见少量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现已发现了铁、金、铜、铅、锌、锡、钼、锑、钾盐、石膏、煤、高岭土、宝石等20余种矿产,其中经过系统地质勘查的矿床(点)很少,投入工业开发的更少,具有很大的资源开发潜力.
2000 Vol. 9 (4): 235-239 [摘要] ( 24 ) [HTML 1KB] [ PDF 216KB] ( 347 )
240 Keith R. Long, John H. DeYong Jr., Steve Ludington
美国主要金、银、铜、铅、锌矿床
美国地质调查局对美国大约99%的原始资源量在2 t以上的金矿、85 t以上的银矿、50000 t以上的铜矿、30000 t以上的铅矿和50000 t以上的锌矿进行了统计.从1996年的全国矿产资源评价开始,美国地调局系统地建立了这些矿床的数据库,统称之为"主要"矿床.截止至1996年12月31日,该数据库已收录了1118条单个矿床或矿区的记录.对于这种规模的数据库的维护、更新和分析要比管理诸如"矿产资源数据系统"和"矿业地区系统"等超过100000条记录的数据库容易得多.然而这个主要矿床数据库却包含了美国这几种金属矿床几乎所有的历史产量和已查明的保有资源量.约有30%的金、22%的银、42%的铜、39%的铅和46%的锌产于二战后发现的矿床中.即使在一个主要矿床的数据库中,也存在个别矿床中的历史产量及保有资源量分布不均匀的现象.每一种金属的最大10个矿床分别拥有了美国1/3的金、60%的银、68%的铜、85%的铅和75%的锌产量.从查明的保有资源量上看,最大的10个矿床分别占有43%的金、56%的银、48%的铜、94%的铅和72%的锌.每一种金属的主要矿床的查明资源量要低于1996年全国矿产资源评价对未发现矿床资源量估计的平均值.已查明资源量与累积的历史产量大体相当.假设未发现矿床中也有基本相同的资源量比例,将有大量的主要矿床有待发现.
2000 Vol. 9 (4): 240-252 [摘要] ( 22 ) [HTML 1KB] [ PDF 470KB] ( 160 )
地质与资源
版权所 © 2010《地质与资源》编辑部
地址:沈阳市黄河北大街280号  邮编:110034 电话:024-81847022 E-mail:dzyzybjb@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112号